老弱妇孺被排在队伍之前,未见几人生出怨言,此地民风也还算淳朴。

    岳凌牵着马,留林黛玉自己在马上握着缰绳走着,临近了粥棚,问此地的官员,道:“可曾遇见什么困难?”

    见得是岳凌来问话,很快便有人迎出来,“回侯爷的话,目前一切正常。因为城中开设了多个粥棚,灾民分散到各处也没拥堵,粮食也完全够用。”

    “遇见些精壮汉子我们就劝说去做工了,多是些老弱妇孺在排队,倒也是可怜。”

    居养院,安济坊,学堂,医坊,这类民生福祉的事还没展开,距离恢复城中的秩序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
    岳凌微微颔首,“好,先忙着吧,我再去别的地方看看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与此同时,士兵齐齐向一个少年行礼,也引起了灾民们的注意。

    待岳凌走后,一老翁问起身边的士兵,“军爷,方才那是谁家的公子?”

    士兵摇头叹息道:“那不是谁家的公子,那是大名鼎鼎的安京侯,退北蛮,活捉可汗的那位。今日沧州赈灾便是他在主持,粥棚也是他设的,粮食也是从朝廷借来的。”

    老翁一怔,随后便缓缓放下拐杖,跪伏在地,向岳凌离去的方向叩拜起来。

    得知详细,便有越来越多的灾民效仿,街上跪伏一片,口中念着岳凌的恩德,一时间吵闹喧嚣的街道,也静的出奇了。

    又带着林黛玉走了几处城中粥棚,都是相差不多的情况。

    少有些闹事的,也早就被兵丁捉了。

    岳凌便也安下心来,送林黛玉回府衙,自己也该筹备接下来要做的事了。

    这一趟出门,林黛玉倒是欢喜的紧,除了有薛宝钗的因素在,又见得曾经满目疮痍的沧州城,如今在一点点焕发生机,恢复秩序。

    心地善良的林黛玉由衷为这些灾民高兴,也为岳大哥高兴。

    城中的变化是岳凌治理有方,有拿得出手的政绩,再回朝堂,便不是进士出身,腰杆也能更直起些。

    林黛玉自考虑不了太深的朝堂之事,但她见岳凌嘴角带笑,便也笑着。